|
|
|
大咖匯聚,精彩觀點分享!盤點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文化活動季,一趟跨越春夏的文化旅程 |
http://www.hgdh.net 2024年7月8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
通識教育的內核,是含蘊于所有知識之中,又在其之上的人文精神,它來自我們與他人的共情和對世界的無限好奇,鼓勵我們探索生活的意趣、享受生命的美好。
2024年4月至5月,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G·E影響力:通識文化活動季”活動邀請國內外多位大咖學者,開啟了一場跨越文學、管理學、藝術學、哲學、電影與空間設計的精彩文化旅程。
和康至軍、楊無銳老師共讀德魯克經典,提升個人職業發展規劃;與蘇德超教授探討哲學之于人學習生活的意義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聽青年作家班宇分享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Richard Peña教授回溯美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全球融合之旅;在Hanny Wijaya博士和蘇中秋老師的主題分享中,學習如何在熱愛的設計領域培養創新思維和協作能力,打開理解和欣賞藝術的全新視角。
今天,我們共同回顧7位嘉賓的精彩主題講座。他們深入獨到而富有見地的分享,帶領師生跳出固定的思維框架,以嶄新的視角去理解世界,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求知生涯,一同感受通識教育的影響力。
01、康至軍/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4月13日,紀念彼得.德魯克翻譯基金聯合發起人、“12個德魯客”公眾號創始人康至軍在“做好正確的事,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主題分享中,帶領通識教育學院老師細讀德魯克經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鼓勵全體教師向自己提出正確的問題,讓工作成為有意義的人生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建立“修己、立人、興業、濟天下”的管理學價值觀。
通過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的精讀與總結,康至軍總結出卓有成效的五項實踐,分別是重視貢獻、要事優先、善用時間、揚人之長和有效決策?抵淋娊ㄗh老師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有意識地改變工作中正在發生的問題。
第一,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認識自己的時間就是認識自己。要如實記錄如何讓自己有機會真正面對現實,砍掉覬覦時間的隱形殺手,用好自己少數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管理者需要認清顯性的和隱性的浪費時間的因素。在與下屬充分溝通目標并建立信任關系、做好每一次用人決策、成功推動創新與變革等3項重要任務上投入整塊時間。
第二,知曉自己和團隊的劣勢和不足,更重要的是發揮長處。工作中的首要職責是取得績效,而不是取悅上級;真正的嚴苛,總是從思考一個人能做好什么出發,要容忍不同脾氣和個性共存。因此,管理者應具備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尊重差異,樂見多元化的心智模式。
第三,專注貢獻也非常重要,工作是要關注成效的,要時刻注重創造成果和價值。組織中正確的、富有成效的人際關系,不在于重視和諧,而在于專注目標和貢獻。持續警醒自己開展自我認知,從專業、個性、慣性和以自我為中心4個因素為方向,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貢獻。
第四,學會合作探究,人們不僅在說和聽上一直不斷學習,還要學習“問”,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合作探究模式下,需要認識到“我”了解的信息是有限的,在團隊工作中應察覺到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許工作中的人會與“我”觀點有別,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可能是學習的機會。
02、楊無銳×蘇德超/從柏拉圖到德魯克
4月18日,歐亞回聲學者、“十二個德魯客”聯合發起人楊無銳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蘇德超教授,與校內外師生共話管理學與哲學。兩位老師以柏拉圖和德魯克的經典言論入題,深入剖析了管理學與哲學在現代教育和實踐中的融合與碰撞。他們鼓勵師生將哲學學習與思考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為提升個人素養、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并希望大家保持對哲學的熱愛,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中,不忘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楊無銳說,德魯克所提倡的博雅教育是一種指向自由的教育,它旨在現代世界中培養人們對自身使命與責任的理解。博雅教育的本質在于提醒人們關注那些他們本不愿意關心的事情,承擔那些看似過于沉重的責任,促使原本無憂無慮的人變得憂心忡忡,并激勵那些憂心忡忡的人勇敢地追求卓越。從柏拉圖到德魯克的轉變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從尋求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轉變為持續的警惕。一個城邦需要為了自由而保持永恒的警惕,同樣,一個組織也必須永遠為了自由而保持永恒的警惕。
隨后,通識教育學院執行院長黃鑫與楊無銳、蘇德超兩位老師就當前師生共同關心的哲學議題,展開了一場深刻而富有洞見的對話與探討。
精彩對談節選:
話題一:“和而不同”是升階的價值觀。蘇德超認為,現代人講的共同價值是升階的價值,人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價值或者自己的自由,只要相互不妨礙。
話題二:練習死亡、想象力和造夢。蘇德超說,哲人一輩子不是在跟死亡做斗爭,而是要學習怎么去死亡。人的肉體雖然有痛苦,但是在靈魂里造了一個夢。對于任何文明來說,人們都覺得真正的意義感應該是靈魂的。楊無銳說,“夢”帶來的意義感、想象力才更有驅動力。人的意義感就在于練習死亡,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死亡可能是另外一個開始。
話題三:如何追求意義感?楊無銳認為,意義感只能是一個過程,不大可能是一個結果或者結論。蘇德超談到哲學中的一個悖論,意義要去找它,它就沒了,人們不找,可能還有。每個人都應當回到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到底是什么?
03、Hanny Wijaya:做你所愛,愛你所做
4月22日,奧地利林茲藝術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員、中歐國際設計文化協會(CEIDA)中歐總監Hanny Wijaya博士為教師們帶來“反思中的實驗”主題工作坊,并與學生們分享了“做我所愛,愛我所做”講座。
Hanny Wijaya博士在教師工作坊中分享了面向未來教育的洞見。她說,教育者需要轉變與學生的溝通方式,以適應2000年后出生的“數字原生代”學生群體。新一代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成長,能夠輕松獲取信息,與教育者存在顯著代溝。因此,教育者應采用學生熟悉且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如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同時教育者需要主動理解學生的數字語言和文化。
Hanny博士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在分享中不斷強調跨學科發展目前已成為教育的另一個重點。Hanny博士表示,跨文化交際和跨學科意識是大學生必備的技能,有助于學生們在未來的國際化世界中順利溝通和交流。她提倡教育者為學生提供跨學科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打破學科界限,在跨學科合作的交流和碰撞中發掘自己的潛力和價值。
在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中,Hanny博士借助一個個優秀學生作品,向同學們介紹了設計中的核心價值觀:“有用、好玩、用心”。她鼓勵學生在設計時考慮他人的感受,保持謹慎并注重細節,同時享受設計過程,培養創新思維與協作能力。
04、Richard Peña:美國新現實主義電影
4月26日,美國杰出電影學者、紐約電影節名譽主席RichardPeña教授帶來《美國新現實主義》主題講座。他深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帶領觀眾們穿越銀幕,回溯美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誕生與發展之路。Richard Peña教授鼓勵大家以開放的心態探索電影中的深層含義。
講座現場,Richard Peña教授與師生們回顧了美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他提到,早在1910年,美國電影就已經開始吸收意大利的技術與創意,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萌芽打下基礎。隨后,德國、奧地利及中歐的電影人才加入,為美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導演和演員的加入以及技術的融合,更為美國新現實主義電影增添了東方特色,這種跨文化的交流推動了美國電影的國際化進程。
Peña教授在分享中談到,新現實主義電影以其紀實性、真實性著稱,關注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拒絕明星制,強調使用非職業演員、實景拍攝和自然光,以最真實的方式呈現社會現實面貌。經典作品如《地球之鹽》,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問題和下層勞動者的困境。
Peña教授特別播放了影片《地球之鹽》,該片以1951年新墨西哥州礦工罷工為原型,展現了礦工們的心酸與堅持,以及對公平與尊嚴的渴望。盡管面臨政治敏感性和壓力,這部電影堅定地捍衛了勞動者和女性的權利,引發了大眾深刻的思考。
05、蘇中秋/“藝術萬歲”如何理解藝術?
5月8日,藝術家、西安歐亞學院設計博物館副館長蘇中秋老師帶來《“藝術萬歲”如何理解藝術?》主題講座,介紹了德國藝術家安妮·因霍夫的《浮士德》、拉斐爾的《草地上的圣母》以及不同的涂鴉作品,為現場師生打開理解和欣賞藝術的全新視角,架起連接藝術與現實的橋梁,感受跨越時空的智慧。
蘇中秋表示,主題“藝術萬歲”的靈感源自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在那一屆雙年展中,德國藝術家安妮·因霍夫憑借其作品《浮士德》榮獲了德國館的金獅獎!陡∈康隆愤@部作品不僅展現了安妮·因霍夫獨特的藝術風格,更深入地探討了社會、經濟及科技的關系,她用藝術的形式來表達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思考,引發人們對人的物化、異化等議題的關注。
蘇中秋說,藝術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市場上,更在于其對社會文化的貢獻。藝術作為社會拯救性工作的一個方面,需要更加系統的社會工作來支持和推動。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貢獻。而必要的知識儲備會讓人們深入感受藝術特點!爱斈阏嬲M入這個領域,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專業領域——專業藝術史研究。在這里,你會更加深入地探討藝術的歷史、意義和價值,而不僅僅是關注其美感!
講座結束后,蘇中秋帶領師生們在行政中心走廊開啟別開生面的藝術探索之旅。行政樓內,光線柔和而均勻,安靜而莊重,一幅幅畫作懸掛在墻上,如同靜謐的守護者。面對由鮮艷色彩和不規則線條構成的畫作,蘇中秋介紹,這幅畫通過抽象的元素和色彩表達了一種自由奔放的情感,同時也探討了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畫家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將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06、班宇/"沉默的回聲”寫作經驗分享
一個幽暗的東北人,一個深受搖滾和游戲啟蒙的理科生,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他是班宇,現在是一名作家。5月10日,班宇做客歐亞,與師生共同探討文學創作的魅力,分享自己的寫作經驗與心得。他與讀者們一同沉浸在文字的海洋,感受創作的力量,用東北式幽默講述深入肌里的故事。
小時候無意間接觸到搖滾音樂,班宇與文學的機緣就此展開。高中時,莫言在學校的演講帶給他極大的閱讀視野沖擊,改變了他對當代文學的看法;上大學后,班宇又持續創作音樂評論,在他的心底,“音樂的遣詞造句里面真的會有觸動心靈的部分,跟你莫名的共情!
慢慢地,班宇開始寫作書評,他對寫作的想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我想寫一些更切實的身邊的人和事,想更接地氣地描寫一些在一條街上住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們是如何互相融合勾連在一起的!卑嘤钌畹纳蜿柺需F西區工人村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這些生活經歷成為他小說創作的豐富素材。
班宇喜歡在聽唱片的過程中尋找小說敘述的語調,確定小說的氣質,“我有可能在聽一個曲子時,會覺得好像它所展示的情緒跟我所想寫的小說語調里面展示出來的部分是吻合的,我會從音樂里面去尋找這種敘述的動力!
2023年《漫長的季節》大火,作為該劇的文學策劃,班宇回顧了與導演辛爽合作以及劇中角色的故事。該劇最后響起了配樂《再回首》,在班宇看來:“我們不管是生命還是學業,在所有向前看的時候,我們可能也需要再回頭看一看,明確自己來路的同時,又能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方向、愛好、專業等到底要怎么處理,到底要往哪走。你要知道,不管往哪走都不輕松!
|
關于西安歐亞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gdh.net)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